岁月深处 静默生长

期次:第7期       查看:46







□财政税务学院  ○郭健
  郭健(1980—),女,经济学博士,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政策。

  2005年的那个夏天,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的兴奋感还在脑海时时浮现,如今却如惊梦般发现12年已悄然而逝。读博的三年如同走过一个四季:春—夏—秋—冬。于冬天蛰伏,于春天焕发。校园草木的春华秋实,小树林中的斑驳树影,体育场边的日出日落,图书馆内的浓郁墨香,八角楼内外的莘莘学子,以及经管楼里先生们匆忙的身影,都是我生命中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回想当年读博的初衷,虽然自己常说母命难违,但内因总归是决定性因素,大概是因为从小到大对“博士”的一种美好情愫使然,既然一步之遥何不坚持到底,没有太多复杂的想法,没有想过未来会怎样,毅然放弃当时已有的一份不错的工作。当然,一路走来,也很感谢自己当时的简单。
  三年的读博生涯,最庆幸的是遇到了我的导师——樊丽明教授。三年岁月所经历的点点滴滴、所积淀的感受与体会,与樊老师都密不可分。我与樊老师相识于2002年,早前也已跟随老师有过一起学习研究的经历,但真正进入到老师的研究团队,才逐步走出形态研究的窠臼,开始崭新的、更为广阔的对于税收理论与政策的思考,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翻开了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个人成长上的新的一页。
  樊老师时任山东大学副校长,行政事务繁忙,但这并未阻碍老师对学术的追求与热爱。博一期间,老师担任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如无特殊事宜,从不缺席。那时我们最紧张莫过于老师的课程,每学期每人都要准备两次presentation,准备的过程自然是全力以赴,从搜集整理文献数据、消化吸收文献再到开始构思写作,忙碌得不亦乐乎。每次讲授完毕,最担心的是点评阶段,樊老师总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与不足,让我们这些初入学术茅庐的青涩小生顿感老师前沿而精髓的学术素养、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与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也深知自身的差距与缺失。尽管上课的过程很紧张、很严肃,但每次课程结束,老师都会带我们一起就餐,让我们放松,席间聊聊学习、生活,为我们传授自己的人生感悟,教授为人处事的生活哲理,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指点迷津。师兄师姐们常对我说,老师对学生非常严格,但我所感受更多的,却是老师奖掖后进的慈祥与宽容。
  博二那年,在老师的倡导下,师门内部开始两周举办一次“公共经济学seminar”,处理完毕学校繁忙的公事后,老师必亲躬现场,听取同学们的研讨。不能忘记,老师在讨论班上优雅舒缓的循循善诱,亲切但又严格的讨论和引导,直奔主题的评论。翻起当年记录的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老师讲话的情景又跃然眼前,声音徐徐在耳边响起。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三句经典的教诲,“读书可以使人渊博、思考可以使人深刻、写作可以使人缜密”,这让我受益匪浅,一直贯穿之后的求学与工作生涯,也常常将其传授予自己的学生。
  2012年,樊老师调任上海财经大学后,师门的研讨班制度依旧延续,老师在带领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从未停歇。读博期间,承蒙老师信任与厚爱,与老师合作的机会也较多,每每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老师总是第一个读者和最挑剔的审稿人,耐心而又批判性地逐字逐句批阅。当左右支绌、难以为继时,又收留着我的狼狈,鼓励和信任我,并指点出新的方向。在老师包容的胸怀、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风之下,体会更深的是如母爱般的责任心,如同学海的灯塔,更是漫漫人生长路的路标,感念之至。“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唯有不断地修炼与努力,才不负老师的深恩厚望!
  读博那段岁月也有过迷茫与困惑,尤其是在论文写作一筹莫展时,曾有一位老师对我说“随遇而安”就好。最初我不理解,若干年后才发现这四个字并非消极,而是将人生与奋斗融为一体,一个十分自然的过程。本科—硕士—博士,我们按部就班地学习,就像上楼梯一般。但博士阶段的学习,又并非如上楼梯这般简单。在这个人生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既要保持上楼梯的平常心,更需要有上楼梯持之以恒的毅力。我深深感悟到学术研究就像永无休止的攀登,在遍布陷阱的丛林中摸索前行,蓦然间发现一条通往山顶的路,而要到达那理想的境地,还需要付出无数艰辛的汗水。最艰辛的时刻,莫过于一个人去探索的时候,因为自己研究方向的深入,别人无可替代,只能靠自己的理性和感性去把握。获取博士学位的过程,是对个人心智、毅力和体力的全面挑战。
  谈及博士论文的写作,经常有同学感慨那段期间“像是被剥掉一层皮”,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懂得判断一个理论、一篇文章乃至一个人价值的最终标准是看他能否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许多问题其实并无定论,关键如何去做,要问正确的问题。想明白这些,让我有一种豁然贯通的感觉。面对许多问题,自然有了取舍的标准。当时的选题,出于对慈善事业的热爱,在樊老师的引导下,选择社会捐赠税收激励问题予以研究,可参考的文献几乎没有,所需要的数据也无从可得,一切要从零开始,过程自然尤为艰辛。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奋战的日子,冒着酷暑甚至中暑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的日子,半夜两三点钟惊醒萌发写作思路的日子……依旧历历在目。也十分感念老师对我整个论文写作的精心指导,在我的书柜里,一直珍藏着老师对我博士论文的第一稿修改原件,细到每一个措辞、标点,纸张里处处渗透着老师的智慧、素养、细致与耐心。
  回想这段岁月,虽然艰辛,但却让我学会了坚定、坚韧、坚强地去承受生活。人生并不复杂,“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工作”,如此罢了。学术研究的道路是寂寞的,守住初心,简单的认真才是最可贵的学术素养,这般朴素的道理唯有经历过才懂得。
  回忆那段岁月,自然也难以忘怀跟我一同在山东大学求知问道的同门、同窗们,一起争辩、分享和探讨的时刻总是让人回味和怀念,求学的艰辛也让我们彼此惺惺相惜。我们可以眉飞色舞、逸兴横飞地讨论学术问题,也会把酒言欢、引吭高歌,更曾在夜幕中一同漫步在济南的大街小巷。感谢我的挚爱亲朋在我迷茫无助时给予我的指点与帮助,在我收获成绩时给予我的祝福与鼓励。学术研究的道路固然寂寞,但人生前进的道路有人一起同行却是莫大的幸福!
  2008年博士毕业后有幸到山东财经大学工作,在新的岗位得到新的历练,有了新的进步,回顾近9年的工作经历,其中的点滴进步离不开学校领导、同事的提携与关心,离不开学生的信任与爱戴,更是离不开那段岁月的磨练与积淀。感谢那段岁月,于我而言,读博最大的教益,或许是明白不忘初心,以一种建设性的姿态,更低的身段,涵纳包容的气量,走向田野,走向岁月的深处,静默生长,烛照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