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挑战中超越自我
——访美国数学建模竞赛M奖得主刘中砚
通讯员 高一洁 高越

期次:第14期       查看:90




  美国数学建模竞赛(MCM/ICM)是国际级的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是当今世界各类数学建模竞赛的鼻祖。在2017年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以下简称“美赛”)中,我校会计学院2014级学生刘中砚和她的队友们获得M奖(一等奖)。我们采访了她,请她谈谈对本次比赛的感悟。
  刘中砚向我们解释了她眼中的数学建模和美赛:“数学建模,是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检验和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美赛与普通数学建模的唯一不同之处就是把内容翻译成英文。”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美赛听起来可能很陌生、很“高端”。刘中砚告诉我们,其实她也是在大二上学期才第一次听说美赛。此后她对美赛一直保持关注,在平日里加强学习与美赛相关的知识。
  当被问起比赛涉及哪些知识和软件时,她一连给我们看了五张图片。内容不仅包括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等数学知识,还涉及经济金融优化、消防车调度等实际问题,而这些只是美赛考核范围的一部分;软件方面也不简单,不仅有matlab、C语言等编程所需软件,还要使用蓝灯、vpn master等“翻墙软件”。
  美赛要求三名本科生一组,在四天内完成给定问题的数学建模并撰写论文。刘中砚所在团队是在学校的美赛群组中临时商讨组建起来的,三人分别负责翻译、编程和大数据搜索,这三点也是美赛所需知识的重点。其中,她负责大数据搜索和协助编程画流程图。
  四天的比赛紧张而激烈,在刘中砚看来,真实比赛的难度“完全超出预期”。她说:“我们组三个人都是第一次参加数学建模比赛,而且没有一个是计算机专业的。比赛中我们最大的障碍是编程,讨论最多的也是编程。因为我们几个对编程不是特别熟悉,所以在运用软件时,即使把数据都代进去了,算出来的数也并不正确。其实算出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编程的过程,这说明你方法用对了,思路是正确的。如果做到这些,结果一定不会太差。”
  除此之外,比赛中的时间规划也特别重要。刘中砚所在团队就因为时间规划不合理,比赛最后一天一直熬到凌晨四点才完成上交。几天的超高速运转和最后一天的通宵,使得她在比赛结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睡觉”,参赛的短短几天,她就瘦了两斤。
  功夫不负有心人,起初他们以为只能拿个H奖(三等奖),最终却意外地获得了一等奖。她还清楚地记得得知获奖的时刻:4月7号晚上10点。当时她正准备下自习,顺手登上美赛网查了一下才知道获奖了。“我当时不停地刷新网站,生怕看到的不是真正的最终成绩。”在确信真的获奖之后,她立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队友和爸妈。不过第二天,她的生活又回归了平静。
  回想起比赛的过程,她觉得当初自己并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不管结果好坏,不虚此行即可。虽然一路上会遇到困难,但她告诉自己这是自己选的路,不能只图开心“潇洒走一回”,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来。
  而她最想感谢的是团队的小伙伴和指导老师。“感谢和我同甘共苦的队友们,三个人一起攻克困难的过程真是非常难忘。”她还尤其感谢指导老师、保险学院副教授于文广,“于老师有丰富的建模比赛指导经验,在去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就曾指导学生获得二等奖,在本次比赛中也给予团队重要帮助。他不仅在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一连几个月坚持认真指导参赛团队,赛前冲刺阶段更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全身心指导大家。”
  正是个人的坚持不懈、团队的协同奋进和老师的专业指导,使得团队最终采撷胜利果实。刘中砚也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参加美赛,不同于平时解决问题的方式,美赛更能锻炼大家的创新能力。通过比赛历练自己,于挑战中超越自我,无论成绩如何,同学们都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