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IT 审计
会计学院 牛艳芳

期次:第17期       查看:48





   牛艳芳 会计学院副教授,会计信息化教研室主任,厦门大学会计学专业博士,现审计署科研所博士后。研究方向:大数据审计、会计信息化。现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省自然课题多项,在《审计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熟练讲授《计算机审计》《会计信息系统》《ERP供应链》等多门课程,熟悉财政审计、SQL、R语言等多领域知识和方法。2016年在学校教学奖评选中获一等奖。


  十分感谢学院领导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参加学校的这次比赛。起初,我比较犹豫是否参加比赛,原因有两点:一是时间紧张,当时仍经常奔波于北京与济南两地;二是因为我主讲的课程多是信息化类的实践课程,担心会达不到预期讲课效果。在会计学院孙文刚副院长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我鼓足勇气决定去试一试。我将胜出的经验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在这里与各位老师分享。
  结合前沿实践的教学内容。我在比赛中讲授的内容是计算机审计课程,这是一门融合审计、会计、计算机的新兴交叉课程,目前国内没有较多教材或成熟教学案例可以借鉴参考。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汲取政府审计、事务所审计、数据库、审计软件等多方面内容,不断收集、整理素材,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内容与体系。早在十几年前,国家审计署就提出“不掌握计算机,就失去审计资格”,如今,在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技术对审计实务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我将授课内容定位在大家都十分感兴趣的大数据审计领域,这也是课程中的前沿部分。讲解案例来自于政府审计实务中的高速公路审计案例,该案例也是本人在2015年带领学生亲身经历的审计项目,成果颇丰,学生不仅获得当年全校的三千计划优秀团队,我本人也因此项目获得山东省实践教学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在亲身实践的案例基础上,我能够将其改编为学生感兴趣的审计案例,符合前沿实务与教学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在我不断摸索计算机审计的教学过程中,研究方向也由原来的会计信息化转向IT审计。我具有信息管理的技术背景,结合当前审计数据分析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在山东省审计厅计算机信息中心的协助下,近几年在此领域的科学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步,2014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为更好了解前沿大数据审计的发展,我于2015年10月申请进入审计署博士后流动站学习,研究方向就是大数据审计在财政审计中的应用,把财政审计数据分析难点与大数据技术发展相结合,申请到了201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我的科研项目皆以IT审计为主题,这使我有机会储备十分丰富的计算机审计理论和实践素材,可以让我在课堂上有底气地讲解计算机审计的发展。以上经历使我不再只是刻意追求IT技术的学习,而是让学生了解审计思路与审计技术相结合的重要性。我一直认为科研与教学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是我在平日教学过程中力求实现的,也是我能够在这次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亮点之一。
  比赛过程精心准备。比赛只有20分钟,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大数据分析这一前沿领域讲得生动、易理解仍是挑战。在准备过程中,我参考了往届得奖老师的PPT,听取他们的建议,将讲解的内容、PPT风格修改了十几次。与此同时,孙文刚副院长、张彦国老师以及我的几位研究生多次试听,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在这里一并感谢。精心的准备才能让我从容不迫的完成比赛。
  比赛中,有机会倾听其他老师的讲课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他们的讲课风格都值得我去学习,这对我今后的教学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也为我今后的教学科研带来了诸多启发。
  一是多与优秀的教师学习教学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取他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
  二是整合各方面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内容。无论是计算机审计还是会计电算化,如果不与前沿实务相结合,很快就会落后于社会发展,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讲授前沿知识。
  三是丰富教学手段恰当。不断丰富教学案例,形成适合自己讲课风格的相关教材;后面我会考虑结合慕课、微信等新型媒体,让学生更好参与课上互动,培养他们对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
  获奖并不是我的最终目标,只是对我努力的一种肯定,更是我今后前进的动力。比赛已经结束,成绩已经属于过去。不可否认,我在教学方面仍有不足,会结合本次比赛的心得体会继续努力,让学生爱上IT审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