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
牢记使命 攻坚克难
坚定不移创建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
——在中国共产党山东财经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12月28日)
王邵军

期次:第36期       查看:22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中共山东财经大学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 
  中国共产党山东财经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深远意义。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努力开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而努力奋斗。
  一、砥砺奋进的五年
  自2012年6月9日山东财经大学正式揭牌成立以来,学校党委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财政部、教育部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校师生员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全面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学校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
  (一)抓责任夯基础,党建工作扎实有力
  主题教育成效明显。扎实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四个意识”明显增强,守纪律、讲规矩成为自觉行动。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建立谈心谈话、定期沟通等制度,提高了办学治校能力。加强领导班子理论学习,推进理论学习制度化常态化。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干部选拔任用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思想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初步构建了思政育人、专业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定师生员工“四个自信”。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维护了和谐稳定局面。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课改革,入选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入选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体系日渐完善。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和资助帮扶工作,学生成长成才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省委书记刘家义来我校调研并主持召开部分高校党委书记座谈会,对我校工作给予肯定。挖掘整理校史资源,编辑出版《山东财经大学史》和年鉴。广泛开展师德师风评选表彰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化育人氛围日益浓厚。持续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三千计划”多次荣获团中央、团省委表彰。
  基层党建基础不断夯实。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开展基层抓党建述职评议工作,实施基层党建“六大工程”,基层党建工作成效突出。建好用好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认真做好组织关系排查,规范党费收缴和使用。发展党员工作严谨细致,五年来共发展党员10650名,在全省基层党建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目前,学校现有24个基层党委,7个党总支,275个党支部,4550名党员。1名同志被推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选派3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受到省委表彰。
  民主管理与监督不断扩大。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发挥工会、妇委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拓展民主管理与监督渠道,扩大民主参与。校工会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称号,校团委获“山东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重视离退休工作,落实政策,完善服务,充分发挥离退休人员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化。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严格“三公”经费管理,对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务接待、领导干部兼职取酬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整改,各级领导干部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不断增强。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建立健全责任追究体系,抓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完善了征询、通报制度。开展“纪律作风整顿年”“教风学风建设年”活动,党员干部作风明显好转。
  (二)促改革谋发展,综合改革蹄疾步稳
  科学谋划顶层设计。编制实施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2014-2020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发展规划、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等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建设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的奋斗目标,学校的发展方向、改革路径和建设重点更加清晰。
  统揽改革发展全局。出台《关于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改革主体框架,颁布实施9个专项改革方案,推出了39项改革事项,形成了“一总九专”的改革体系。推行项目推进法和任务清单法,压实责任,统筹推进,成为深化综合改革的有力抓手。
  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颁布实施《山东财经大学章程》,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定期召开教代会和学代会,建立理事会,推进校院两级管理,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学分制改革,推进分级分类培养,为学生拓展了个性化发展空间。探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绩效工资为主体、年薪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薪酬分配体系初步形成。推行管理岗位职员制,初步建立了管理岗位人员职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启动二级学院去行政化改革,开展3个学院的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完成国际教育学院与国际交流学院合并,推进研究机构整合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与管理评论》《山东财经大学学报》错位发展,建立了全新的管理及运行模式。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及运营机制改革,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集中管理。党员干部担当意识明显提高,二级学院和师生员工创新活力显著增强。
  (三)重质量强内涵,综合办学实力不断攀升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7个。新增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1个,在全国高校领先设置精算学专业。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本科招生生源质量持续提升,连续两年进入第三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全国百强。实现博士研究生招生,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实施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2篇。学校男子排球队蝉联第12、13届中国大学生运动会冠军。创新创业成绩显著,多次获得“挑战杯”金奖,2016年获“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金奖3项,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大学生创业园入驻企业144家,被评为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继续教育办学种类逐步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财大人多年的夙愿。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全部通过学位点评估。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学科。遴选了强化建设高峰学科、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和培育学科等19个校级一流学科,形成了重点突出、梯次发展的学科建设格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被评定为B+等次,进入全国学科排名前20%;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被评定为B-等次,进入全国学科排名前40%。
  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项,教育部项目121项,省部级项目551项,资助经费总额8000余万元。承担横向课题 300余项,合同经费总额5000余万元。教师发表学术论文3420篇,出版著作300余部。获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项,省社科重大成果奖1项、优秀成果奖107项。2017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课题25项,位列全国高校第45位、省属高校第1位。科研基地平台层次提高,成为中国财政发展、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等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理事单位,牵头组建山东省金融产业优化与区域发展管理、新旧动能转换与政府财力配置、“互联网+”会计发展等3个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新增省级研究平台10个、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2个。
  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提升。组建了山东金融发展研究院、“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泰山资本市场研究中心等一批财经特色智库,与德华安顾人寿保险公司共同建立了山东第一家保险业新型智库,形成了以“山东财经战略研究院”为龙头的“1+N”智库体系,山东财经战略研究院获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主导成立了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金融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大数据研究会。山东省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获省理论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省政府研究室、中国银行等26个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范围不断扩大,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高。
  师资力量日益雄厚。全职引进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等专家学者7人,双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海外知名高校终身教授等12人,柔性聘任各类高层次人才228人。创新性实施人才引进预聘制度,预聘副教授10人。实施系列人才支持计划,共资助16支团队、186名个人。3人次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实现了国家级人才项目新突破。32人次入选“泰山学者”工程等省部级人才项目。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共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6人,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提升至41.6%。研究生导师队伍不断加强,遴选博士生导师46人,增选硕士生导师150人。
  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成为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创始高校,开辟了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高校交流合作的新局面。加入了亚太管理学院联合会。举办了与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合作十周年庆典。组织赴海外访问团组25个,签署交流合作协议77项。启动实施重点学科国际合作平台、课程国际化建设、院际国际交流项目。教师赴海外访学、研修260余人次,学生出国(境)访学项目50余个、2000余人次。招收30个国家来华留学生350余人。聘请长短期海外教师200余人次。
  主校区建设开启新篇章。多校区办学成本巨大、资源分散、文化割裂,一直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2016年4月,在专家充分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党委决定通过扩建提升将圣井校区作为主校区。先后与章丘区、高新区签署协议,在原圣井校区基础上,向南延伸,向西拓宽,协调完成校区东北角企业搬迁和地块移交,主校区规划布局更为合理,办学空间进一步扩大。一期工程19万平方米,于2017年3月开工建设,被列为济南市重点工程。目前,部分工程主体已完成封顶,其他工程主体春节前完成封顶。图书馆工程完成招标,近期开工建设。主校区功能布局已初具规模。
  办学保障条件逐步改善。完成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面积15万㎡,完成舜耕校区海绵工程、图书馆智能化建设。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基本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完成莱芜校区一期工程并实现招生。独立学院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良好。成立校友总会、教育基金会和40多个校友会,获得校友多方面支持。多方筹措资金,严格预算管理,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推进资产管理和后勤改革,深入开展平安校园、生态校园建设,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稳步提高职工福利待遇,提高校内津贴标准,同步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持续实施“凝心聚力工程”,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举措更加有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经过五年多的共同努力,学校办学思路日趋清晰,发展平台逐步拓宽,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财政部、教育部精心指导的结果,是学校历届领导班子不忘初心、开拓奋进的结果,是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热情关心、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长期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任的学校党政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海内外广大校友,向全校党员和师生员工,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基本的经验是: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牢办学方向,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必须始终坚持内涵发展,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道路;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办学活力,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必须始终坚持担当作为,敢碰钉子、勇挑重担、善打硬仗, 想作为、能作为、善作为,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学校改革发展依靠师生员工,改革发展成果由师生员工共享,不断增加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全国同类高水平大学相比,与省委、省政府、财政部、教育部的要求相比,与师生员工的期待相比,学校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党的建设仍有薄弱环节,特别是基层党建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党组织、党员干部作用发挥不充分;
  ——多校区办学问题依然突出,校区、学院、学科之间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普遍存在;
  ——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领军人才匮乏仍然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重大标志性教学、科研成果数量偏少,服务社会能力有待提高;
  ——人事分配和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制度化、信息化和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造成上述问题和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制约之外,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制度因素和危机意识、竞争意识不够强等主观因素。对于上述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科学谋划未来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山东省出台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和“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都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未来五年,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新期待,全体财大人必须树立财大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创先争优精神和使命担当精神,同心协力,真抓实干,把挑战转化为向新目标再出发的新动力,把机遇转化为加快事业发展的新优势,在新起点上以新作为开启新征程、创造新业绩。
  (一)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内涵发展道路,遵循“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以实干见成效”的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双一流”建设为重点,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全面建成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
  (二)今后五年学校总体发展思路
  咬定一流目标,贯穿两条主线,突出三个重点,实施四大战略。简称“1234”发展思路。
  一流目标:未来五年进入山东省立项建设的一流大学行列,全面建成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
  两条主线: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
  三个重点:打造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
  四大战略:文化引领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优势集成战略,开放发展战略。
  建设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必须坚持文化引领。实施文化引领战略,要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指导引领学校改革发展;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牢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良好政治生态、学术生态和文明风尚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引领财大命运共同体建设。
  推动“双一流”建设,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整体谋划,系统设计,协同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研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不断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战略支撑;要瞄准学术前沿,立足国情省情,加强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管理理论等基础理论研究,以理论创新成果占领学科建设的制高点;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难题,不断增强学校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要整合资源,精准发力,不断优化科研机制和组织形式,大力推进合作攻关和协同创新,构建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研创新迈入高水平,实现重大项目新突破。(下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