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幸福
——写在“燕子山”副刊600期
○段春娟

期次:第3期       查看:41



  时光如飞。时序已进入2018年元月。21世纪都18岁了!33年前的元月一日校报创刊,至今已印发了1300余期,燕子山副刊也迎来了它的第600期。当年取名“燕子山”,想来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学校坐落在美丽的燕子山脚下;二是希望这方承载着师生梦想和情怀的精神家园,能够像山河一样长青不老,永不荒芜。
  三十余年,我们的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单就媒体业来说,上个世纪80年代,许多都市类媒体初创并迅猛发展,纸媒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不过三十年,已进入融媒时代,不同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共融共存,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平分秋色,纸媒式微已成不争的事实。
  记得我刚来校报时是2005年,那时大家都是纸质投稿,在一、二号教学楼和校报办公室门外,分别放着一个大投稿箱,每周打开这三个箱子取稿件是我的例行工作,每个周也都能收到一大摞的师生来稿。而不知从哪一天起,纸质稿件一份也没了,全部被电子投稿取代。那三个投稿箱已被收起,几次搬家都随着我们搬来搬去,不舍得扔掉,它们就像文物般见证着那一段并不曾遥远的过往岁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办好一张大学校报的副刊?副刊的定力何在?副刊在坚守什么?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副刊是师生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一波又一波师生的情感、人生体验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我们相信,不管时代怎样变革,怎样高歌猛进,人类对诗意生活的追求不会改变,人们的艺术创造活动不会止息。“仓廪实而知礼节”,审美永远是人类的精神需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是一棵思考的芦苇。无论身处何样的年代,人类不可避免地要一次次返回原点,回答那一个个诸如“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如何安顿心灵”等等一系列形而上的问题,而这些探寻和努力正是艺术的本源,这也是副刊所要竭力表达和表现的。
  副刊所关注是情感和灵魂。生命不息,创造永恒,艺术之树长青,副刊这片文艺园地便永不会荒芜。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工智能无论发展到何等高级程度,它们都只能是工具,永远不能取代人类,因为不具备灵魂和情感。
  毋庸讳言,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匆匆赶路,无暇他顾。而副刊总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与热闹的当下保持一定的距离,发出别样的声音。正如阿尔卑斯山上那块牌子,日夜提醒着人们:慢慢走,欣赏呀。
  喧嚣扰攘的生活使大家变得浮躁,身心疲惫,需要休息,需要安慰,需要一点清凉,需要一点滋润。副刊所给予的就是这样一副清凉剂。它会让你沉下心来,想一想,而不是一味往前冲。
  副刊是心灵的栖息地。当身处热闹之中、心浮气躁之时,副刊会劝你保持宁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正所谓宁静致远,宁静方能回归本心,问问自己到底想要啥。
  保持人文性、思想性、审美性是我们一贯的坚持和努力。我们相信,时代发展的最终指向,不是物质,不是金钱,而是人类的福祉,是关乎情感和心灵的。而这也是副刊所在意的。2018让我们一起加油,更加地接近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