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当读经典
通讯员 张大庚 学生记者 贾雨微

期次:第12期       查看:88



现在的大学生在阅读书籍时往往存在分心、懒于思考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刘召明教授,法学院教师、博士、鹊华书院主讲人牟利成老师。“简单化、表面化、肤浅化、格式化,真知识、假知识,批判性思维,回归经典”,采访过程中,两位老师对经典阅读与碎片化阅读的独到见解令人折服,也促使我们更加理智地去看待碎片化阅读,更深刻地去认识读书的价值。

  记者:碎片化阅读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比如在地铁站或者公交车上,我们都可以从手机App上随时随地获取大量信息,刘老师您觉得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各是什么?
  刘召明老师:我们现如今处在一个海量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特别是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我们传统的阅读与写作带来了一个很严峻的挑战。那么对这样一种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和思考?首先,对这样一种新的东西不能一棒子打死,它在我们广大普通人中还是有很大的市场。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接受了这样一种阅读方式。但我们也发现,这种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一方面,碎片化阅读知识的提供者中很少有人是为了去增强人的阅读体验,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或者情感体验。恐怕很多媒体推出碎片化阅读内容的目的,主要还是考虑赚取关注度,或者说是吸引眼球。甚至有媒体为了吸引大家关注,成为标题党。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所提供的内容仅是为了满足当下社会需要,特别是年轻读者的需求。碎片化阅读的提供者们并不是完全地找一些经典来做,而更多的是找一些社会热点,或者是一些关于时间节点上、民生痛点上的内容,一味选择迎合读者。这就导致读者在利用手机等自媒体进行阅读的时候,很难进行深度阅读,对作品中所描写的那个世界进行沉浸式的体验成为了一种困难。我想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把阅读给简单化,表面化,肤浅化,甚至是格式化。这就使读者对作者的内心世界,对于书中世界的人生体验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记者:面对海量的信息,同学们往往会选择轻松、趣味的娱乐信息,这些信息对同学们学习会有帮助吗?请问牟老师您是怎样看待这种现状的?
  牟利成老师:叔本华说过一句话,“所有真正的优秀的作品,无论哪个时候,哪个地方,都要与总量是占上风的荒唐的拙劣的东西进行没完没了的恶斗。”这句话说的是大众喜欢的,能取悦大众的一些东西往往是粗劣的。对于当今社会中的大学生来说,缺少的不是阅读的机会,比如,我们在图书馆或者书店中很容易就可以获取一本小说,但是问题在于这本小说可能写得并不“经典”。所以对我们大学生来说首先要有选择的能力。并不是每一个头脑都是有智慧的头脑,要学会识别我们要读的书是由一个伟大的头脑写出来的还是仅是为了取悦于我们写出来的,这点很难,但也很重要!
  如果我们读的文章或书籍都是为了取悦他人写出的,当看完之后,我们可能会觉得,本来自己就是这样想的,只不过它说出了自己的声音。这时候我们就要警惕,我们可能是在阅读一些为世俗所喜欢但或许并不优秀的作品。因为优秀的作品毕竟是少数,所以把优秀的作品选出来,是同学们在阅读之前必须要做的事情。而最稳妥的一个办法就是回归经典,因为不同社会科学科目的经典是时间和有智识的阅读者帮我们选择出来的。
  记者:碎片化阅读及时快速获取信息的优势对我们来说是不是会更有效呢?和传统阅读相比,哪种阅读方式对我们的能力提升会更有帮助?
  牟利成老师:我们平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希望获取一些知识,但是知识实际上分为真知识和假知识。真的知识是我们所说理论上的、经得起时间推敲的、存在于经典当中的。但是学习阅读这类知识的时间往往非常地缓慢,可能十年的时间还不一定能把这类知识读得清楚。碎片化的阅读容易把知识的概念偷换掉,因为人们往往认为阅读本身所收获的一些东西都叫做知识,但其实这些都是假知识。不管是传统的整体性阅读还是碎片化的大众化阅读,我们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理论和知识本身,从而在大脑中绘制一个整体性的知识架构。但碎片化的阅读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它追求随时随地都可以读,并且读的内容大多具有现实性、功利性、娱乐性和实用性,而这些恰恰是真正的知识要过滤掉的。所以很多时候,碎片化阅读在没有严格界定“知识”概念的前提下,或偷换了知识的概念之后就不再能做到接近知识了,自然也不再能以获取知识作为自己阅读的目的和乐趣,而是把知识本身转化为获取知识的效率。而传统蕴含丰富知识的经典著作,往往抽象难懂,所以仅仅是思维转化的过程就非常慢,可能十年之后当我们真正读懂了,才真正地能够实现某种可能的现实性转化,那时候的转化,是让实践知识从理论知识中自然地流淌出来,是一种非常“高端”的自然转化。碎片化知识看似在短期内比经典的阅读更加有效,但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知识需要伴随长时间的抽象沉思,并且它们总是呈现为逻辑连接的系统性。进行碎片化阅读的人在这种碎片化阅读习惯中,可能无意间让自己体系性把握事物的能力受到致命的损害。在真正知识的获取,而不是简单的信息收集方面,我不认为碎片化阅读是更有效率的,相反很可能形成一种无效阅读。
  记者:面对大学生阅读量降低的现状,二位老师对大学生阅读方式的选择有什么建议?
  牟利成老师:带着三个基本问题展开阅读可能会很有帮助,这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如何读书”。围绕着三个问题回归经典,寻找到良师指导,那读书就会逐渐展开。读书要做好长期的准备,急功近利就会坠入碎片化阅读的陷阱。
  刘召明老师:我希望大家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有批判性思维与自我的意识,在读的过程中不要迷失自我,不要让作者将你的思维绕来绕去,最终让自己丧失了对于作品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