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期次:第24期    作者:学生记者  陈永泽   查看:55

新学年伊始,马克思主义学院迎来了新一级硕士研究生,陈紫云就在其中。陈紫云本科就读于我校经济学专业,因为一位良师“无心插柳”的思想启蒙,她从此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思政课上的引路人

故事要从 2019 年讲起,那年秋天,陈紫云如愿被我校经济学院录取,凭借不懈的努力和踏实的态度,第一年便取得了班级前十名的成绩,荣获校级奖学金。大二到大四的三年间,她完成了法学辅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取得了法学学士学位证书。

2020 年的一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陈紫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那节课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静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何谓真理?真理是永恒且绝对的吗?”虽然在此之前,陈紫云便喜欢读哲学方面的书,但却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听到老师的提问,她头脑中的思路仿佛被瞬间激活,经过短暂却认真的思考后,她举手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认为真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二者并非是非此即彼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她的部分答案得到了王静老师的肯定,随后,老师又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讲解延伸,这堂课使陈紫云收获颇多,加深了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在王静老师眼里,陈紫云善于思考,能够立体、全面地看待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王静老师的提问让陈紫云心中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种子生根、发芽。那节课之后,陈紫云经常与王静老师交流,王老师引导她学会用哲学的视角看问题,这使陈紫云逐渐体会到了“以思会友”的乐趣,渐渐地,那些理论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教条,而是思考旅程的一个终点和下一个起点。

“心之所向”就是最好的方向

“闲暇时我喜欢思考些感兴趣的哲学问题,试着跟随那些伟大灵魂的脚步思考、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答案。”大二课堂上的那次经历,使陈紫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方向。课余时间,她经常阅读哲学方面的书籍,《苏菲的世界》《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等,都读了不止一遍,她的认知水平也随着阅读量的扩大不断提升:“我觉得,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种‘有教养的怀疑精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在对研究对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有资格对其进行批判”。随着认识的深入,她对哲学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她意识到:“要尽量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慧,而不仅是死记硬背知识,哲学思维的培养过程就是收获智慧的途径之一”。

时光转瞬即逝,转眼间,陈紫云也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刻———硕士研究生的报名。要继续攻读经济学吗?陈紫云纠结过,但最终还是决定遵循自己的内心,“虽然本专业考研成功的概率更大,但比起追求一种偏离热爱的‘大概率’,我认为为了‘心之所向’拼搏一次才是更有价值的”。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她在报名表上填写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备考之路有困难、有坎坷,但陈紫云觉得,“既然决定报这个专业,就再没有反悔的余地,我只能凭借信念破釜沉舟。”

困难无法阻挡前进的脚步

跨专业考研注定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早出晚归与时间赛跑是陈紫云备考日子的日常。兴趣和热爱是她最大的动力,虽然在努力的过程中会有痛苦和自我怀疑,也会有对未知结果的恐惧,但陈紫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远比失去的要多。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要阅读原著,为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陈紫云找来《共产党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经典著作,认真研读。2022 年末,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她本就困难的考研过程更具挑战。她没有将时间花费在抱怨和怀疑自我中,而是迅速调整状态,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当时,最大的困难在于物流停滞快递受阻,学习资料无法获得。但时间不等人,拿不到纸质资料,陈紫云便想办法在网络上搜寻资料供自己学习。谈起这些困难,陈紫云说:“方法总比困难多”。

封控结束后,图书馆的座位爆满,陈紫云便将起床时间提前到了六点。那时,天光还未亮,她就来到图书馆门前默背单词,等待七点准时开门。她始终坚持每天规划好的日程安排,在临近考试的阶段更是将吃饭休息的时间一再压缩,晚饭加上来回的路程只留下半个小时。她认为: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光不负有心人,陈紫云的不懈努力,让她最终以专业第七名的成绩成功上岸,拜入王静老师门下。如今在燕山校区上课的她,每次看到明德路口那块“克明峻德 格物致知”的校训石,都感受到一种鞭策和鼓舞,“接下来的日子,我会继续刻苦奋斗,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说起未来,陈紫云目光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