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院教师调研团队报告
    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

      本报讯 近期,按照省委政法委的统一部署和省法学会的具体安排,法学院成立了由院长赵信会教授为团长的山东政法智库命案防范专家团,成员有施锐利教授、李震副院长、韩伟副教授、刘中建副教授、王仰光副教授和省法学会的有关人员。对我省命案防范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是根据省公安厅的统计数据显示:疫情防控背景下,我省2020年上半年命案发生量以及死亡人数都有明显上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新问题,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峰海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对我省近期命案发生的原因、防范措施进行调研,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专家团在省委政法委以及省法学会的统一协调下,先后在济南市历下区、历城区、市中区、天桥区、槐荫区、省监狱、省女子监狱、省未成年人管教所等地进行了调研,同政法机关、民政部门、信访部门、文体教育部门、妇联等机关和组织的工作人员进行了10场次的座谈,走访了历下区姚家社区、市中区十六河社区、槐荫区公安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获得了丰富、具体、详实的资料。后期经过专家团成员近一个周的讨论,形成了5000余字的调研报告,内容涉及命案发生的现状、原因、防范的具体措施等内容。 (法学院 田军)

  • 关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几点建议

      近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高等教育如何为下一步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更好的教育供给,如何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赋能。  作为“十四五”起点的2021年,既是中国“两个一百年”的第一个一百年节点,也是面向2035年“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起点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已经发布,《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研究编制工作也在进行之中。可以预见,本次五年规划将呈现出与中长期规划“历史性交汇”的典型特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推进,全球化深度变化,世界正在形成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全球动荡源、风险点、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互联网、数字化、人工智能、5G在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当口,一系列颠覆性技术重新定义着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如何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产品和机会作为关乎大众利益和国家前途的准公共物品的存在,供给和需求是其一体两面。一方面,高等教育主体(主要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等)不断满足高等教育客体(主要指个人、企业、社会和国家等)的期望,为其提供高等教育产品(主要指高校等机构为国家和社会培育的以毕业生为载体的人力资本)和机会(公民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需求在趋近满足的过程中所提供的各种反馈,也适时调整和塑造着高等教育供给的方方面面。现阶段,随着国家富强、人民富裕,高等教育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家和社会、企业、公民个人对高等教育供给质量和层次期待不断拔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显然已经不能再满足相关高等教育需求主体的要求,而这种“不平衡不充分”正是供给侧发展滞后和结构失衡的后果。这集中体现为,一方面,并非所有的高等教育供给都能在实践中有效匹配到对应的高等教育需求;另一方面,现有供给中的过剩部分也不能称之为有价值的供给。高校供给侧改革要着力于解决供需错配的困顿,在现有高等教育供给中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同时扩大优质增量,以保证供需两翼的可持续性动态平衡。   在此,我谈三个新:立德树人——教师新角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新高地、服务社会——终身学习的新领地。立德树人——教师新角色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的意见》中强调“兴国必先强师”“推进教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要“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该如何扮演好在未来教育中的角色?过去,教育由学校和教师主导,以知识传授为核心。进入数字和网络时代,知识的获取日益便捷,兴趣驱动的个性化终身学习成为教育的基本趋势。教师的教学模式必然需要相应改变,要从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转向指导和支持学生成长的教育家,重在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形成梦想、学会学习、释放潜力,不断改变和提升。  当下,因教育资源配置过分依赖各类工程、项目,加上选择方式过分倚重各类显性指标,学校陷入各类指标的制造、包装以及各种工程和项目的追逐中,很难静心于追随兴趣的研究和深耕教育的使命。  当前高校拼指标现象较为严重,为此,教育部和科技部专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予以纠正,由此引发社会上“破除SSCI、CSSCI崇拜”的呼声。下一步如何改革,解除广大教师的困惑,回归教育本质,捡回研究激情,以精准的教育理念和定位为教师创造空间,值得我们思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新高地  虽然高校正在被赋予更加广泛的使命和任务,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党中央全面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虽然高等教育相关的计划、项目、平台的设计都在强调人才培养,但实践中依然存在被其他短期目标和任务干扰的现象,可以说是高校长期内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高校应继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推动立德树人向纵深发展。具体来看:一是要旗帜鲜明地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培养人才上的基础性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专业知识教学体系充分贯通起来,培养忠诚于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为立德树人提供广泛的成长场景,包括课堂外、校园外、书本外,尤其是把培养空间拓展到鲜活的生产实践中,把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三是用迭代思维来重构培养体系,包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体现交叉融合趋势的课程内容、利用现代化手段的教育教学过程,特别是要让人才需求方(如企业)参与培养过程,这就需要战略性谋划和系统性实施。  我国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存在一定割裂,这也是中国一流学科与国外一流学科的重要差距之一——不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当前,真正在实践上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的情景少之又少,这反映在各种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中,这与我国高校不直接或不完全面向社会、市场、学生及其家长这个“客户”办学有较大关联。  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最基本的职能与使命不容轻视。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十四五”规划若不将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提到突出位置,继续恶化人才培养的现实环境,将极大动摇高校长期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同时也将严重影响优势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当前,高校逐步将人才培养纳入学科发展的重要方面,未来学科评估也将着重考察教育教学质量,但仅仅如此并不能满足社会、市场、学生及家长对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服务社会——终身学习的新领地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这一目标比届时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还要更高,必须加快推进。2035年教育现代化主要发展目标,就是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分重点领域夯实国民教育基础,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教育和学习业态多种多样。正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要求的,“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重点强调过的未来教育和学习大格局。我们正处在教育和学习资源的“战国时代”,需要深刻思考后疫情阶段如何更好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    因此要探索“互联网+”教育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全面提升全民信息素养,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营造良好的技术环境。   (作者系我校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

  • 金融学院积极响应“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倡议开展线下活动

      本报讯 为增强我校学生的节约意识,积极响应学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倡议,金融学院联合饮食服务中心于9月21日在圣井各餐厅组织“光盘”免费换水果活动。恰逢新生报到日,部分学生及新生家长积极参与活动中来。  “金融先锋”志愿者团队于各餐厅一楼餐具回收处摆放宣传海报并设置水果发放点,在餐厅门口设置横幅签名处。中午就餐高峰期,活动现场井然有序、忙而不乱,很多师生积极响应号召,来到活动现场展示“光盘”,并在横幅上签字后领取水果。恰逢报到日,大一新生与家长积极参与“光盘”行动,来到活动现场询问进展情况,对活动给予好评。一位新生家长表示,虽然现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但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重拾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不辜负老一辈革命者的奉献。据悉,活动现场累积送出水果1000余斤,收集签名近千个,受到了同学与家长的一致好评。   勤俭节约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品质。此次活动积极响应了学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倡议,有助于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促进“崇尚节约、摒弃浪费”校园文化风尚的形成。希望全体师生能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金融学院 邵珠建)

  • 静心学习沉心领悟 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7月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正式出版发行以来,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争相学习阅读,兴起了新一轮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  8月17日至23日,我参加了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班,通过认真研读、深入思考和交流研讨,进一步感受到,第三卷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党的思想建设上的一件大事。通过静心学习,沉心领悟,我进一步感受到,第三卷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境界,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新的成就,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学好用好第三卷的重大意义,切实推动全校师生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见行见效。一、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习跟进  从2014年9月第一卷编辑出版,到2017年11月第二卷出版发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海内外发行量不断刷新纪录,其受欢迎程度之高,被称为“40年来没有出现过的盛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批示、指示、贺信等92篇,分为19个专题。这是充分反映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伟大实践的最新教材,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的最新教材,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最新教材,是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新教材。19个专题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从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等方面展开,构成了深入推进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第三卷坚持问题导向、体现问题意识,廓清模糊认识、明确发展路径,直面矛盾挑战、勇于自我革命。  我们要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和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坚持学知信行统一,做到认识跟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系统完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必须在常学常新中准确把握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深学细悟。第一卷中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用“八个必须坚持”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发展现实需要、人民群众热切期待中,为推动解决新时代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第二卷中,相关专题重点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的重要论述。第三卷进一步用“十四个坚持”全面准确地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涵盖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总体国家安全观、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内容。  可以说,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一脉相承、有机统一,是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也是被新实践证明了的新理论,更是指导新实践的新理论。因此,我们要巩固用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把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作为一个整体,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要与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对山东的重要批示、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刘家义书记读书班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结合起来,深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以改革攻坚精神持续推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全面推进综合改革、高质量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等重点工作。三、坚持学以致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行动跟进  要把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精心部署,抓紧抓实。各党委(党总支)要以高度政治自觉强化理论武装,将其列入本学期中心组理论学习重要内容,作为师生理论学习教育的重要材料。党委(党总支)书记靠上抓,抓细抓实,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率先垂范,学以致用,见到实效。  要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不断提高政治能力,真正学出责任担当、能力本领和工作成效,持续推进“九项攻坚行动”,落实“改革攻坚年”各项任务目标。要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事业发展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对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凝聚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   要通过邀请专家专题辅导等多种形式,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实效。党委宣传部、科研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要组织力量,切实承担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理论学习、研究阐释、宣讲解读等工作;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及校报、校园网、宣传栏等各类宣传阵地,更好地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广大教师、青年学生中落地生根,持续掀起全校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

  • 张亚萌获评2020年
    “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

      本报讯 近日,由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山东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2020年度“山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山东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我校张亚萌老师获得2020年“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  这次评选,在全省辅导员中评选“山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0名、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59名。   张亚萌,男,1980年3月生,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2007年从事辅导员工作至今,先后担任过本、硕、博63个班、3000余名学生的辅导员。他在少数民族预科班教育管理服务中摸索出“一个交流、两个教育、三个建设”模式。他是学校党建工作的“行家里手”,曾参与设计研发“山东财经大学基层党建教育管理系统”;创立的“梦凝”调研团队,将红色基因注入学生血脉,成了学校红色教育的亮丽名片。张亚萌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山东省“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成绩出色。他担任辅导员13年以来,用爱和执着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业务过硬的“超能力”战士。 (学生工作处 孙丽华 刘思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