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故宫的文化运营新模式
通讯员 张乐缘

期次:第5期       查看:179

  故宫,旧称“紫禁城”,似乎在短短几年前,她还只是人们心中那座神圣的皇家历史博物馆,是北京之游的必去之处。想到重重楼宇后积淀的两朝文化底蕴,大家都禁不住生了敬重之心。那时的故宫于大众而言是遥远、不便全身心感知的。但随着近几年故宫运营模式的转变,这座城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拥有百万流量的“网红”。
  在故宫成长为“流量IP”的路上,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功不可没。这部纪录片讲述了故宫红墙后几代文物修复师助破旧文物重生的故事。此片使观众感知到了宫墙背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似乎故宫也并非外表看上去那么冰冷肃重。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部纪实影片的成功,更是故宫宣传工作的成功。
  不过,仅仅依靠对故宫美景和文物的宣传,让大众真正亲近故宫还是远远不够的。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提出了推出故宫系列文创产品的设想,将故宫的一系列元素体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中,如“朕知道了”折扇、“六百里加急”行李牌、宫廷雨伞等等。去年年底又推出了故宫系列口红,藕荷、霁蓝等多种色号令少女们赞不绝口。可以说,每一样“周边”都刻下了故宫的特色烙印。而销售文创产品的收入所得全都用于学术研究与学校教育,开展参观活动吸引青少年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积极的双向循环,紫禁城以一种亲切温和的姿态拥抱大众。
  今年元宵佳节,94年来从未在夜间开放的故宫破例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元宵灯会。为了参观这场难得的盛会,人们蜂拥而上在网上抢起了免费的门票,短短十几分钟,门票就被一抢而空,而购票网站的系统也濒临崩溃。抢到门票的幸运游客们则有机会欣赏明清建筑的红墙绿瓦在旖旎灯光下的别样韵味,聆听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尽情享受这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而单霁翔也表示将会选择其他重要的节点于夜间开放故宫。如今,拥有超高人气的故宫,在建造600年后,焕发出了年轻的活力,“网红”之称,当之无愧。
  然而,在故宫成为流量IP的红火之路上,“过于商业化”“失去了原本的文化的味道”的质疑与争议声也不断。一部分人表示无法接受故宫向网红的“转型”,希望故宫回归原本的“纯粹”。但笔者认为,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流量时代”“网络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产业已步履维艰,故宫在这时巧妙地转型,其新颖并且成功的运营模式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受众群体,是值得其他文化产业学习与借鉴的。
  故宫成为“网红”并不是偶然,她并没有失去本来的颜色,而是携着600年的文化宝藏以更加年轻、坚定的步伐告别历史、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