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定位是青年学生陪伴者”
    齐鲁晚报记者 郭立伟

    “我的定位是青年学生陪伴者”齐鲁晚报记者 郭立伟   3月19日上午,“网红”思政课教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为山财大师生作了一场“诚意正心,以道御术”的报告,谈谈他的思政工作法。在回程间隙,记者对徐川进行了采访。 学习的是方法而不是事迹   3月19日上午,徐川为山财大师生作了一场“诚意正心,以道御术”的报告,谈谈他的思政工作法。报告一结束,徐川就赶往淄博讲课,然后再返回南京。在途中的间隙,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对徐川进行了专访。   报告一结束,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王邵军便忍不住称赞:“这是我几年来听过的最精彩的思政教育报告,没有之一!”有段子有故事,有知识有价值观,有质疑还有交锋,辅之以他诚恳、机智、风趣的语言能力,偶尔“自黑”,徐川的报告切切实实打动了现场的师生。“戳心窝子似的打动”,现场一位老师告诉记者。   1982年出生的徐川被称为“斜杠青年”,是因为他的多重身份。他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又是青年人的“川哥”,还被称作“网红”……这些身份在徐川身上得到了奇妙的融合。   报告开始不久,徐川便摆明:学习的是方法,而不是徐川的事迹。“学习事迹是‘危险’的,虽然会竭力保证自己有趣有料有看头。不怕现出‘原形’,是担心学习者会失望。”   在思政课教育中,他善于设置议题来引导学生走进传统节日。 “不是一篇文章走红 我写了十年的文章”   现在网上对徐川的大致介绍中,有一段是这样的:2016年,徐川的一封给学生的回信“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人民日报、团中央等官微转发,单日阅读量超过200万,并陆续被300多个公众号转载。   在徐川看来,网红可能会过气,但教育需要久久为功。“我不是因为一篇文章走红的,我写了十年的文章。”徐川调侃而又严肃地说。   “是因为预测到会红才坚持十年吗?难道十年之后今天没有红,就会放弃今天的坚守吗?如果不是为了名利,究竟是为了什么?”徐川替很多人抛出了这个问题。   徐川讲了“一封信”的故事。一名大二学生,因为爷爷去世,一下内心崩溃。后来他在同学的推荐下,关注了徐川的个人公众号,也恰恰看到了徐川的第一篇推送《答学生问:谈谈生死》。后来,这个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以信的形式发给徐川,在信的末尾,该学生写道:“我们不只是要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有时我们更需要心灵上的陪伴。”   这也是徐川对自己进行的定位,不是所谓的“人生导师”,而是一个青年学生陪伴者。“陪在你身边,甚至有时候不用我说话,我认为这种感觉其实就是亲人的感觉,我就见证你这个过程,是有安全感的一种陪伴,这就够了。”徐川告诉记者。 48小时内必回复留言 跟学生有天然亲近感   徐川告诉记者,他很少接受各类邀请,因为在学校他有自己的课,还有各类学院事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来到山东算是北京往南京的中途当中歇一脚。平时都是在学校,如果是外出也一般是在周末,因为完成本职工作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徐川告诉记者。   徐川对青年学生有一个许诺,只要学生在微信后台给他留言,48小时之内就会给学生回复。伴随着网络世界的兴起,徐川一直通过各类社交平台与学生互动,从最初的博客,到人人网,再到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思维一直贯穿始终,徐川跟学生也有天然的亲近感。   在思政课教授的内容与形式创新上,该如何改变思维,如何更加与青年学生亲近?   徐川认为,这不是一个单向维度的问题,是一个综合作用下的命题,涉及教师的年龄结构、梯队建设以及外部环境对教师的期待、过去的历史传承。“这些都会影响到思政教师的思维,而它的改变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徐川说。 (本文摘自3月20日《齐鲁晚报》A08版)

  • “网红”故宫的文化运营新模式
    通讯员 张乐缘

    “网红”故宫的文化运营新模式通讯员 张乐缘   故宫,旧称“紫禁城”,似乎在短短几年前,她还只是人们心中那座神圣的皇家历史博物馆,是北京之游的必去之处。想到重重楼宇后积淀的两朝文化底蕴,大家都禁不住生了敬重之心。那时的故宫于大众而言是遥远、不便全身心感知的。但随着近几年故宫运营模式的转变,这座城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拥有百万流量的“网红”。   在故宫成长为“流量IP”的路上,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功不可没。这部纪录片讲述了故宫红墙后几代文物修复师助破旧文物重生的故事。此片使观众感知到了宫墙背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似乎故宫也并非外表看上去那么冰冷肃重。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部纪实影片的成功,更是故宫宣传工作的成功。   不过,仅仅依靠对故宫美景和文物的宣传,让大众真正亲近故宫还是远远不够的。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提出了推出故宫系列文创产品的设想,将故宫的一系列元素体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中,如“朕知道了”折扇、“六百里加急”行李牌、宫廷雨伞等等。去年年底又推出了故宫系列口红,藕荷、霁蓝等多种色号令少女们赞不绝口。可以说,每一样“周边”都刻下了故宫的特色烙印。而销售文创产品的收入所得全都用于学术研究与学校教育,开展参观活动吸引青少年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积极的双向循环,紫禁城以一种亲切温和的姿态拥抱大众。   今年元宵佳节,94年来从未在夜间开放的故宫破例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元宵灯会。为了参观这场难得的盛会,人们蜂拥而上在网上抢起了免费的门票,短短十几分钟,门票就被一抢而空,而购票网站的系统也濒临崩溃。抢到门票的幸运游客们则有机会欣赏明清建筑的红墙绿瓦在旖旎灯光下的别样韵味,聆听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尽情享受这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而单霁翔也表示将会选择其他重要的节点于夜间开放故宫。如今,拥有超高人气的故宫,在建造600年后,焕发出了年轻的活力,“网红”之称,当之无愧。   然而,在故宫成为流量IP的红火之路上,“过于商业化”“失去了原本的文化的味道”的质疑与争议声也不断。一部分人表示无法接受故宫向网红的“转型”,希望故宫回归原本的“纯粹”。但笔者认为,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流量时代”“网络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产业已步履维艰,故宫在这时巧妙地转型,其新颖并且成功的运营模式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受众群体,是值得其他文化产业学习与借鉴的。   故宫成为“网红”并不是偶然,她并没有失去本来的颜色,而是携着600年的文化宝藏以更加年轻、坚定的步伐告别历史、走向未来。

  • 初识圣井 未来可期
    工商管理学院 蒋淼淼

    初识圣井 未来可期工商管理学院 蒋淼淼   背上行囊,带着眷恋与憧憬,我们来到圣井。新的环境,新的期待,一起努力,共同筑梦,未来可期。   圣井迎接我们的“见面礼”是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文化活动中心、学生公寓、网红餐厅,让我们一次过足了瘾。   新校区打卡第一站:学生宿舍——“我们的小窝”。走进宿舍大门,初来乍到就被高级的刷脸门禁吸引了眼球,想到以后能住这么高科技的宿舍楼,而且不用担心坏人会随意进出的问题,不禁有点小激动。大家新奇地打量着刷脸门禁,“嘀”的一声,仪器上留下了自己在新校区的第一张照片。   进入四人宿舍,确认过眼神,是期盼已久的上床下桌加空调的豪华宿舍配置,外加两个超大储物柜,“以前东西没地方放,现在有地方却不知该如何放。”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除此之外,宿舍楼内还配有超级澡堂、洗衣房,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环境。都说“宿舍是我家”,新的宿舍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新校区打卡第二站:第三食堂——“网红餐厅”。盼望着盼望着,带着搬校区一天的疲劳来到第三食堂,吃到了来圣井后的第一顿美食。吃饱喝足之后就是参观时间了,第三食堂共有三层,每一层都有着不同的装修风格,但给人的感受都是“高大上”。和普通的食堂不一样,我觉得第三食堂看起来更像是咖啡厅,在里面吃饭,能够享受到视觉与味觉同时带来的快乐。其中的一些小细节,更是格外吸引眼球。在食堂一楼,细心的你会发现在中间的小柜子上摆放着一盆盆多肉植物,每盆多肉下面都附有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认领人:xxx,一问食堂工作人员才知道,原来是食堂举办的认领绿植的活动。在我看来,领养绿植不仅装饰了食堂,美化了环境,为人们带去美的感受,而且也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心,是一项值得赞许的活动。   新校区打卡第三站:现代化教学楼、师生活动中心。来到圣井的第二天,跟着圣井的同学一起逛了校园,走进教学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液晶大显示屏,耳边响起我们的校歌“梦想花开”。圣井的同学告诉我,我们以后可以通过显示屏了解更多的时事资讯,来开阔自己的视野。来之前就特别好奇“现代化的教室”是什么样子的,今天看到教室外面的小型液晶显示屏,上面显示在这节教室上的每堂课的信息,为那些想蹭课学习更多知识的同学提供了更方便的途径。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自己喜爱的老师讲一节课了,想想就特别激动!   时间是一场措不及防的旅行,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故事还在继续,换一个崭新的地方,继续描写属于财大人的故事,继续我们的追梦之旅!让我们一起奔向春天的花海!   美丽圣井,未来可期! (摄影/校学生会)

  • 大数据时代的“喜与忧”
    通讯员 时瑞雪

    大数据时代的“喜与忧”通讯员 时瑞雪   美国有句谚语:“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人们不能漠视数据,数据是科学的度量。如今,我们也确实离不开大数据,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他们宣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几乎每一个成功的人,成功的企业都充分利用了大数据的绝妙优势。苹果公司的传奇总裁史蒂夫·乔布斯在与癌症斗争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自身所有DNA和肿瘤DNA进行排序的人。大数据更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机就能买股票、看新闻、购物、微信视频聊天,视通万里,无所阻隔……   虽然大数据的作用是巨大的,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它存在的最大隐患就是隐私的泄露。   在我们这个时代,个人信息变得愈发“透明”,随之而来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时刻挑动着我们的神经。非法泄露个人信息,虽然有关部门已经重拳整治,但仍屡禁不止。中消协组织开展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问卷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者曾遭遇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被泄露后遭遇电话推销、短信骚扰、电话诈骗、垃圾邮件等种种困扰。受访者普遍担心个人数据被利用于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和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个人信息一旦流入不良企业和个人手中,影响难以估量。很多时候,我们是被动的,现代社会个人信息无处可藏,几乎任何有公共属性的服务都需要个人信息,包括上网、办手机号、寄快递、住酒店等等。其中有任何一个服务组织或环节出现纰漏,个人信息很容易就泄露了。   大数据有喜有忧,处于数据时代的我们,对于形形色色的数据,既不能否认其存在价值,也不能过分信任,更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信息。但是我们不会因为它的不足就摒弃它,相反,我们要好好利用,对它的不足加以完善,使其真正的利民惠民。

  • 关于网络暴力的思考
    ——读《娱乐至死》有感
    法学院 纪滟琳

    关于网络暴力的思考 ——读《娱乐至死》有感法学院 纪滟琳   最近,结合阅读《娱乐至死》一书,我对当下以网络为媒介产生的网络暴力现象进行了思考。媒介如空气般悬浮在我们的周围,他们或无形或有形,我们挣不脱,摆不掉。早在上个世纪,波兹曼就提出了媒介即认识论的观点,他就媒介随着时代的变化做出了论述,对比了印刷时代的媒介与以电视为代表的新型媒介,为人类认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上个世纪的印刷时代,人们多用听和阅读来认知,在这种氛围下,人们才能听下去长达七个小时的总统辩论。在电视出现之后,让我们只用听的方式来了解一件事情变得不容易。当年的总统之辩,林肯和道格拉斯都擅用书面长句,引经据典,底下的听众长达七个小时聚精会神。这些观众也是值得佩服的,他们要读多少书才能了解林肯提到的每一句话并与之产生共鸣呢?最重要的是产生了反思。电视产生之后,人们对事物的理解逐渐碎片化,短时化。一档电视节目的要求是为了掌声,而不是反思。娱乐性成为了我们当下媒介所普遍追求的东西。换种说法来说: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我们提供娱乐。正因为这样,连以严肃真实为标准的新闻都变得让人不再能静下心思考。我们似乎习惯了只是“听一听”新闻。新媒介的许多形式例如节目开始和结束时播放的美妙音乐,绚丽夺目的各种广告,都在告诉我们电视上的一切不必当真,我们没有理由为电视上的不幸哭泣。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型媒介不断涌现,在电视之后出现的媒介即网络亦是如此。我认为,网络时代下,人们的感知力和判断力相较于电视时代更为退化,更不要说与印刷时代相比。正是因为如此,网络暴力才会悄然出现,才会在不知不觉间操控众人的情绪与理智。   现实中网络暴力的例子数不胜数。近日,一档名为《我家那闺女》的节目正火,看完此节目后,引起我关注与思考的是其中一位嘉宾袁姗姗。多年前,她引起我注意的是一次大规模的话题“袁姗姗滚出娱乐圈”。如今,她参加了这个综艺,我看到了她相对真实的生活空间与家庭教育,让我不得不对几年前的这场“舆论风暴”进行反思。在日常生活中,对你身边的人,你肯定有讨厌的也有喜欢的。那么你讨厌的人,肯定是因为他做了什么对你不利的事情,你才有理由讨厌他。当你发表对别人的负面言论时,以袁姗姗为例,她和你素昧平生,你有什么讨厌她或者谩骂她的真实原因呢?我认为,当年网络上能形成这种大规模的、甚至达到网络暴力级别的舆论风暴,绝对不只是个别人的问题,我们每个接触媒体的人都必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屏幕上展现的东西真真假假,让人眼花缭乱。传播介质像泡沫一样将我们环绕,这些泡沫不知何时被戳破,一个接一个,五彩斑斓却又虚无缥缈。归根结底,网络暴力的出现必须有一个依附品,它所依附的就是当下时代的媒体介质。而自认为站在道德制高点,操作网络与键盘攻击别人的我们,正在无声无息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我们宁愿把时间放在这种事情上,也不愿意投资自己。这种场面的出现是我们都不希望的。   波兹曼有言:“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救赎新媒介下的自己,娱乐不至死。

  • 对跟风消费说“不”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莫力静

    对跟风消费说“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莫力静   在咖啡行业,星巴克的咖啡可能不是最好喝的,但是它家的杯子一定是卖得最火的,甚至有人戏称说星巴克是一家以卖杯子为主业,以卖咖啡为副业的咖啡店。前段时间,星巴克推出的一款玻璃猫爪杯,就引得无数消费者为它竞折腰,更有人为此大打出手。   猫爪杯之所以火爆,一来是因为它的造型。杯子的内壁被做成了猫爪子的样子,当带有颜色的饮料倒入杯子后,猫爪会变得更为“实体化”,这无疑抓住了许多人的“少女心”,可爱新奇的外形为它吸引了不少追捧者。但是可爱的杯子在市面上并不少见,这款杯子也并不算特别突出。因此猫爪杯能受那么多人欢迎肯定还少不了星巴克的营销手段。“只在国内出售”“每个门店仅有2-3个存货”“排队抢购,先到先得”等宣传语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稀缺”两个字,恰好对上了消费者的胃口。别人没有的东西一旦自己拥有了,那就是独一无二的,并且能收获旁人羡慕嫉妒的眼光。这种“大家都在买我也要插一腿”的跟风消费心理一旦作祟,人的行为就难以受到控制。人们为了买到猫爪杯,在星巴克开门前几小时就排队等待,甚至还有人搭起帐篷彻夜排队。   但即便这样大张旗鼓,最后也很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毕竟黄牛要比普通顾客精明得多。一个原价199元的杯子被黄牛抬价到660元甚至更高,这时还有人愿意掏腰包买下,就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消费了。此时猫爪杯本身的实际效用已经不重要,拥有它成为一种特殊身份的象征。购买者的虚荣心在这一购买过程中得到最大满足。还记得前几年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而红极一时的章丘铁锅吗?节目播出仅4天,因为制造工序繁琐、质量上乘的章丘铁锅在天猫上的销量已同比增长近6000倍,订单都排到了两年后,一时间“洛阳纸贵,章丘无锅”。大家对铁锅的热情就像如今对猫爪杯的热情一般,抢不到誓不罢休。于是,很多人亲自到章丘走访厂家,只为了能买下一口锅。几波疯抢下来,原本一口几十块的铁锅,身价暴涨,最贵的达上千元。供不应求的市场,让许多外行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纷纷加入“做锅”的队列,做的人多了,也就少了最原始的味道。在那阵抢购铁锅的风潮过后,因为粗制滥造,质量得不到保证,章丘铁锅从“一锅难求”一夜之间变得无人问津。   人最擅长的就是遗忘,今天还疯狂抢购的明天就被冷落了。所以无论如何,消费者在消费之前一定要先思考商品的价值,而不是一味跟风,大家都争相追捧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的。对跟风消费说“不”,理性消费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