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暴力的思考
——读《娱乐至死》有感
法学院 纪滟琳

期次:第5期       查看:73

  最近,结合阅读《娱乐至死》一书,我对当下以网络为媒介产生的网络暴力现象进行了思考。媒介如空气般悬浮在我们的周围,他们或无形或有形,我们挣不脱,摆不掉。早在上个世纪,波兹曼就提出了媒介即认识论的观点,他就媒介随着时代的变化做出了论述,对比了印刷时代的媒介与以电视为代表的新型媒介,为人类认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上个世纪的印刷时代,人们多用听和阅读来认知,在这种氛围下,人们才能听下去长达七个小时的总统辩论。在电视出现之后,让我们只用听的方式来了解一件事情变得不容易。当年的总统之辩,林肯和道格拉斯都擅用书面长句,引经据典,底下的听众长达七个小时聚精会神。这些观众也是值得佩服的,他们要读多少书才能了解林肯提到的每一句话并与之产生共鸣呢?最重要的是产生了反思。电视产生之后,人们对事物的理解逐渐碎片化,短时化。一档电视节目的要求是为了掌声,而不是反思。娱乐性成为了我们当下媒介所普遍追求的东西。换种说法来说: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我们提供娱乐。正因为这样,连以严肃真实为标准的新闻都变得让人不再能静下心思考。我们似乎习惯了只是“听一听”新闻。新媒介的许多形式例如节目开始和结束时播放的美妙音乐,绚丽夺目的各种广告,都在告诉我们电视上的一切不必当真,我们没有理由为电视上的不幸哭泣。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型媒介不断涌现,在电视之后出现的媒介即网络亦是如此。我认为,网络时代下,人们的感知力和判断力相较于电视时代更为退化,更不要说与印刷时代相比。正是因为如此,网络暴力才会悄然出现,才会在不知不觉间操控众人的情绪与理智。
  现实中网络暴力的例子数不胜数。近日,一档名为《我家那闺女》的节目正火,看完此节目后,引起我关注与思考的是其中一位嘉宾袁姗姗。多年前,她引起我注意的是一次大规模的话题“袁姗姗滚出娱乐圈”。如今,她参加了这个综艺,我看到了她相对真实的生活空间与家庭教育,让我不得不对几年前的这场“舆论风暴”进行反思。在日常生活中,对你身边的人,你肯定有讨厌的也有喜欢的。那么你讨厌的人,肯定是因为他做了什么对你不利的事情,你才有理由讨厌他。当你发表对别人的负面言论时,以袁姗姗为例,她和你素昧平生,你有什么讨厌她或者谩骂她的真实原因呢?我认为,当年网络上能形成这种大规模的、甚至达到网络暴力级别的舆论风暴,绝对不只是个别人的问题,我们每个接触媒体的人都必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屏幕上展现的东西真真假假,让人眼花缭乱。传播介质像泡沫一样将我们环绕,这些泡沫不知何时被戳破,一个接一个,五彩斑斓却又虚无缥缈。归根结底,网络暴力的出现必须有一个依附品,它所依附的就是当下时代的媒体介质。而自认为站在道德制高点,操作网络与键盘攻击别人的我们,正在无声无息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我们宁愿把时间放在这种事情上,也不愿意投资自己。这种场面的出现是我们都不希望的。
  波兹曼有言:“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救赎新媒介下的自己,娱乐不至死。